照片中的这位耄耋老人是我的外公,名叫王进福。我从记事起就一直疑惑,为什么外公总是时不时翻出一个旧布包,凝重地盯着一枚锈迹斑斑的口哨,沉思许久。长大后我才得知,这枚口哨的背后是一段充满硝烟的艰难岁月。
外公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26师377团一营一连的一名班长。1950年9月,美军入侵朝鲜后,外公所在部队根据上级命令指示在1951年1月赴朝支援作战。“在战场上,你要牢记作为一名班长、一名
“朝鲜战场上,有一次在抢救伤员返回途中,飞机落下炸弹所溅起的土将我腰以下部位全部掩埋。我当时动弹不得,意识模糊,手里紧紧攥着班长远征前送给我的口哨,心想:我们的国家才刚刚成立,好日子才刚开始,我们必须拼死保家卫国,也必须要胜利回家!就这样靠着这个信念坚持到了最后,坚持到了战友的增援,在一声声嘹亮口哨声中,我们一起并肩突围。”外公时常和我们分享这段战斗历史,每每说到此处,声音越来越小、越来越哽咽,他那张被岁月勾勒得沟壑纵横的脸,被一道道泪痕填满。
朝鲜的天气异常寒冷,雪地里地形条件更加复杂,作战环境非常恶劣,每一次行动对于志愿军来说都是生与死的考验。“记得有一次我们到达三八线以南的内松岭后,由于美军侦查手段多变,我们只能白天潜伏待命,晚上寻找时机展开战斗。晚上零下40多摄氏度,天寒地冻,我和战友们穿着已经被雪水浸湿的棉衣,埋伏在一条冰冷的河岸旁。当时大家伙的腿脚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河水里都已没有了知觉,但是大家依然各自握紧手中的武器,静静地趴着,没有一个人挪动过。直到接到组织的行动命令,我的口哨声再次响起时,大家才纷纷跳出河水,迅速开展战斗。”
在外公讲述的故事里,这枚口哨从未
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,我在心底也埋下了一颗从军的种子。2012年,18岁的我毅然选择参军入伍,穿上了军装,在凛冽的寒风中、烈火般的骄阳下,日复一日地接受训练,在军号声中领悟外公的红色信仰、战鼓催征的使命感,逐渐淬炼成为像外公一样坚毅、勇敢、热血的男子汉。
2020年8月,我的外公离开了,但我会永远记得他,记得这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。外公最珍藏的那枚饱经沧桑的口哨,我会好好留存下来,将其精神赓续传承。这些记忆时刻告诉我们盛世来之不易,警醒着我们勿忘先辈之艰辛,也激励着军人勿忘参军之志。如今我已退役,但始终牢记